铁路百年织就温情网,地域认同书写新篇
近日,铁路一场由苏超联赛南京对徐州赛事引发的百年网络热潮,席卷了社交媒体。织温热点追踪话题热度破亿,情网两百多个文旅官方号集体“团建”,地域从鲁南、认同皖北、书写苏北、新篇豫东各市声援徐州、铁路高呼“淮海省”,百年到芜湖、织温滁州、情网马鞍山“认徽京”引爆氛围,地域热点追踪甚至西藏、认同漠河、书写三亚、汉中等地文旅也纷纷加入。在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网络盛事下,埋藏着一条绵延百年的铁路线,以及它所带来的深刻地域认同与情感联结。
徐州东站站房全景。 彭逸群 摄
为何一场足球赛能有如此大的 “魔力”,搅动起这般汹涌的地域情感?答案藏在两个特殊的地域标签里,徐州及周边区域心心念念的 “淮海省” 想象,以及南京被安徽三城亲切称作 “徽京” 的现实。而这两个标签的诞生与发展,都离不开铁路的助力。1908年,津浦铁路徐州府站破土动工;1915年,陇海铁路接入徐州,两条干线十字交汇。在此之前,各地的煤炭、粮食、棉花、海盐困于省界,运输依赖骡马与运河,效率低下。铁路通车后,徐州一跃成为四省物资中转枢纽:枣庄的煤、商丘的麦、宿州的棉、连云港的盐,纷纷在此集散转运,“到徐州转车”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。
新中国成立后,徐州枢纽地位进一步强化。陇海铁路西延,,打通了更多区域的连接;津浦铁路升级为京沪铁路,运力大幅提升。1990年亚洲第二大编组场徐州北站建立,2011年高铁徐州东站投用,郑徐、徐盐、徐连等线路相继通车……鲁南、皖北、苏北、豫东被正式纳入“徐州1小时交通圈”。高铁的飞速发展,不仅极大地缩短了地域间的空间距离,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人们的地域认同感,让 “淮海一家亲” 的观念愈发深入人心。
另一边,相较于徐州牵动的“四省联动”,南京的“徽京”之称虽更具争议,却更加鲜活。这一认同同样始于铁路。1933年,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交汇,皖南的芜湖、马鞍山、滁州首次通过铁路与南京无缝连接。1935年宁芜铁路通车,马鞍山的铁矿、芜湖的米粮、滁州的茶叶开始经南京集散。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,更彻底结束了安徽到南京需轮渡转火车的时代。
进入七八十年代,滁州的零部件、马鞍山的钢铁、芜湖的纺织成为南京工业的有力后援,而南京则向三地提供技术支援。夫子庙、新街口中的皖东口音日益寻常。高铁时代以来,南京与安徽三城已是“如胶似漆”:最远的芜湖到南京不过40分钟,马鞍山更是仅需16分钟地铁车程。“上班在南京,安家在马鞍山”已成为许多人的现实选择。
当苏超赛场的哨声吹响,南京与徐州的对抗早已超越足球本身。网友借赛事互动、玩梗,实则表达的是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。从“淮海一家亲”到“认徽京”,不再只是一句口号,而是被铁路编织起来的人们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的真实写照。
从百年前的船渡火车到今日的高铁飞驰,从四处奔走的小贩到跨城通勤的上班族,铁路的钢轨不仅改变了交通方式,更重塑了地域之间的关系与认同。中国铁路不仅实现了技术自强,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架起一道道情感的桥梁。那些因铁路、经济与生活交织而成的情感网络,终将成为推动区域协同、凝聚人间温情的重要力量,并在新时代中,继续书写更多“山海相连、邻里相亲”的美好故事。
(来源:中国网 作者:董佳怡)
【责任编辑:郭旭】本文地址:http://xinwen.jkzaixian.com/html/124c42399452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